形态描述
体型较小的一种灵猫科动物,体重1.5-2.0kg,体长400-500mm,尾特长,明显地超过体长。除面部中央有一条细窄的白色条纹外,面部再无斑纹。体背中央至腰臀部有三条纵行的暗褐色条纹。从耳后至肩部有一条褐色颈纹,身体的其它部位均无斑纹。体背褐黄色,下体淡乳黄色,尾背中央黑色,脚趾和尾的后半部黑色。掌指(趾)所有垫叶的表面裸露光滑。腕垫狭长,与掌垫的联合长度等于或超过其宽度的两倍。
生物学
主要栖于热带沟谷雨林和季雨林及其林缘灌丛和飞机草丛。为夜行性灵猫科动物,晨昏活动较多,地栖,亦可上树活动和觅食,以小鼠、两栖类、爬行类和昆虫等为食。
国外分布
国内分布
其它信息
种群现状 国内仅于70年代在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勐腊采获2个标本以及在勐腊、景洪小孟养的收购皮张中购得3张皮。80年代以后,未再进行调查,估计已在野外绝迹。致危因素 小齿灵猫在云南南部的分布是中南半岛分布的最北限,种群数量非常少。70-80年代,云南南部西双版纳地区,小齿灵猫的主要栖息生境大多被开垦种植橡胶,使生存生境大面积的消失。
饲养情况 国内尚无饲养的报道。
现有保护措施 可能由于其在我国的分布区极为狭小,而未列入我国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,但已被列为云南省Ⅱ类珍稀保护野生动物《云林营联字(1989)第623号文》。其栖息的地区已包含在1981年11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省级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,1986年7月9日被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保护区面积24.2万公顷。保护区对小齿灵猫的主要栖息生境保护当有一定作用。
保护措施建议 加强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栖息地保护,建议列入我国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单。严格控制出于任何理由的捕猎。
饲养情况 国内尚无饲养的报道。
现有保护措施 可能由于其在我国的分布区极为狭小,而未列入我国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,但已被列为云南省Ⅱ类珍稀保护野生动物《云林营联字(1989)第623号文》。其栖息的地区已包含在1981年11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省级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,1986年7月9日被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,保护区面积24.2万公顷。保护区对小齿灵猫的主要栖息生境保护当有一定作用。
保护措施建议 加强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的栖息地保护,建议列入我国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单。严格控制出于任何理由的捕猎。